敬愛的母校,尊敬的各位老師及親愛的學弟學妹們:
展信佳!
今天是您一百零七周年的生日。從壬子年風云激蕩中的初生,到建國后建設年代的迸發(fā),再到新的百年的再一次啟程,在這一百零七年里,您已培養(yǎng)了無數(shù)學術大師與興業(yè)之才,取得了令社會矚目的成就。值此陽春之際,我謹代表2018屆學子向您致以最誠摯的祝賀與感謝!
追溯時光,第一次與母校結緣,大約是在七年前的百年校慶之際。在電視上看見母校校慶時的盛況,已成為各界翹楚的校友們從世界各地歸來,一股自豪與向往之情便油然而生。于是從那一刻起,心中便種下了一個愿望:成為母校的一份子。
我從未懷疑過自己是否真能成為母校的一名學生。那種充滿稚氣的自信似乎充滿了魔力,把我與母校一次次拉近。在僅僅兩年之后,讀著“辛苦干從頭,看有什么成績”的教誨,我便第一次以一名學生的身份踏入了毓秀的校園,開啟了一段新的塵緣。
春天教學樓下如茵的芳草與盛開的木繡球,初夏飄起的衣擺與元智科學樓旁咿呀的蟲鳴,金秋窗外萬里的晴空與繽紛的黃葉,冬日操場上整齊的腳步與洪亮的吶喊,在母校度過的四輪春夏秋冬,每一段點滴都如一段美麗的詩,如今看來仍興味悠長。四年前第一次踏上藝術節(jié)大合唱舞臺的激動,三年前進入學生會時的緊張,兩年前競賽第一次取得成績時的喜悅,再到一年前百日誓師時的斗志昂然,甚至每一天清晨跑上四樓時喘氣的感覺都恍如昨日。
不由得感謝這七年之約,從一個懵懂少年長大成人,母校陪伴我走過人生中一段黃金歲月。然而這七年的時光,在一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之中,又顯得何其的短暫。
追溯遺跡,母校的舊日似乎歷歷可見。尚雅樓旁師山書院的舊址存留著母校的緣起,弘謇園里張謇的目光透過百年與后人相遇,“海門中學?!钡呐曝伊蠲恳粋€踏入校園的人都肅然起敬。卞之琳,邱竹賢,楊裕球……在這百年里各行各業(yè)的大師與英才中都有海中人的名字,從文學大家到兩院院士,從治國棟梁到興業(yè)之士,一代代的海中校友把大氣卓越的品格發(fā)揚光大,足以使我們后人感到無比自豪。
說到海中的歷史,就不能不提海中的老師。曾經(jīng)的清華校長梅貽琦有言:“大學者,非有大樓之謂也,有大師之謂也。”私以為,這句話對于所有的學校皆然。學校之根本,不在于設施器械,而在于身處其中默默耕耘的授業(yè)者與孜孜求學的學生。在母校度過的四年里,有幸從業(yè)于不少老師,他們或博學廣益,或儒雅風趣,或平易近人,然而不變的卻是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與教書育人的情懷。嚴謹治學,真誠待人,海中教育的傳統(tǒng)代代相傳,詮釋著“老師”二字的真正含義。很難想象,如果少了這一群可敬又可愛的栽培者,海中的歷史將會失去多少光彩,又將少了多少杰出的人才。
與海中一百零七年的歷史相比,我們的求學生涯都顯得太過短暫,然而漫漫歷史長河中的偶然邂逅,在我們的生命中留下的卻不只是片刻值得留戀的光影。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,帶著海中人的精神與品格,我堅信我們能走得更堅定,走得更遠更好。對我來說,海中這母校的形象,這一首美麗的詩,將在我要走的道路上陪伴著我,占據(jù)著我的心靈。
而母校,一百零七年的崢嶸歲月并沒有改變您的容顏,也沒有改變教育的初心。這方圓數(shù)公頃的土地上建立起的育人的花園,從不缺少肥沃的土地,從不少渴望澆灌的花朵,亦從不缺少辛勤耕耘的園丁,那么七年,一百零七年,抑或是七百年,又有什么相干?海門中學校的牌匾猶在,育人的花園猶在,您便永遠年輕,海中人的精神與品格便會代代相傳,形成一方獨特的風景。
最后,衷心祝愿母校越辦越好,創(chuàng)造更多驕傲與輝煌!
此致
敬禮
沈方垠
2018年3月18日與清華園
?
母校滄桑心底藏,恩師栽培永難忘。聞聲行知弘謇園,喜看桃李海內外。良師益友常入夢,一草一木總縈腸。百有七載舉金樽,教育興邦追卓越!——90屆5班錢雅琴
母校107載風雨兼程,以夢為馬,只為朗朗之乾坤,送昭昭之日月。待到群星閃耀時,難忘代代園丁皓首窮經(jīng),循循善誘,不為功名。? ? ——93屆6班吳甘沙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