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 ? ? ? ? ?從材料核心中放大文章意蘊?
——淺談哲思類材料的記敘文寫作
江蘇省海門中學 陸 萍
?
“文章意蘊在材料的核心處,且寫作有巧妙而機智的構思,有生動傳神的細節(jié),有濃郁而清新的文采,故事有真實感和親近感?!?/p>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 ——2014年江蘇高考作文記敘文一類卷評分細則
?“主旨與材料“神似”,而有個性,有“靈犀”相通之默契,有巧妙而機智的構思,有生動傳神的細節(jié),有濃郁而清新的文采,故事有真實感和親近感?!?/p>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 ——2013年江蘇高考作文記敘文一類卷評分細則
縱觀2014年江蘇作文閱卷的評分細則和2013年在切題、立意、結構、語言的整體表述上沒有變化,但在文體具體的表述上變化很大。以記敘文體為例,2013年作文材料是故事性的材料,所以評分細則中強調(diào)主旨與材料的“神似”;2014年作文是哲思型材料,強調(diào)了“材料的核心”。兩種類型的材料給我們的記敘文寫作指導提供了方向。材料是敘事性的,應引導學生“多元”化解讀材料,提煉立意。記敘文的寫作應在確定材料反映的主題后選擇敘述一個主題和材料“神似”的事件,運用記敘文常用的寫作技巧,寫出有構思,有細節(jié),有文采,有生活氣息的文章。但如果倉促地去構作一個和材料相似或相近的故事肯定不行,這就是所謂“主旨與材料神似”。如果材料是哲思型的,則要學會“聚焦”,提煉出材料的核心表述,通過事件的敘述,人物的描寫,能揭示出對材料中核心概念的準確理解,這應該就是所謂“材料的核心處?!?/p>
2014年的評分細則中有一個讓人眼睛一亮的詞——“文章意蘊”出現(xiàn)在記敘文一類卷的評分細則中,而從“二類卷”開始就表述為“文章主題”。這樣一個細微的地方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,面對有核心概念的哲思型材料的記敘文寫作,怎樣的記敘文才能視作有“意蘊”?
意蘊就是文學作品里面滲透出來的理性內(nèi)涵。比如說作品中滲透的情感,比如說作品中表現(xiàn)出來的一種風骨,表現(xiàn)的有關人生的某種精義,或者某種主旨。歌德的“意蘊說”把藝術作品分為三個因素:材料、意蘊、形式。意蘊即人在素材中所見到的意義。從2014年的評分細則的具體闡述看,閱卷組認為要看“青春”的界定是否恰當。“青春不朽”或者“不朽青春”的判斷,均建立在精神層面的“青春”之上,因此,必須判斷其所寫內(nèi)容是否體現(xiàn)“精神青春”的特征,如“靚麗”“朝氣”“純真”“沖動”“張揚”“青澀”“夢想”“好奇”等相關特質(zhì)。如果全文沒有關于“青春”精神特質(zhì)的描述或詮釋,則視為概念模糊、判斷失當。研讀2014江蘇高考的滿分記敘文,筆者認為“文章意蘊”與“文章主題”兩者的區(qū)別或許就在這類有核心概念的哲思型材料作文中,有意蘊的記敘文應該能揭示材料的核心概念,所反映的主題最能符合材料表述的核心內(nèi)涵,能從敘述描寫中看到素材體現(xiàn)出核心概念的意義。如果只是對材料泛泛的理解,不能深入領會核心概念的深刻內(nèi)涵,那就只能說文章揭示了材料表現(xiàn)的主旨,達不到“意蘊”的層面。優(yōu)秀的記敘文除了要對材料的核心概念準確理解之外,文章還要有韻味,有考生獨到而精辟的理解。因此教師應引導考生從材料核心中放大文章意蘊。
那么,如何才能寫出有一定“意蘊”的記敘文呢?為了便于闡述,這里借助一則作文及例文作說明。
根據(jù)下面的材料,選取角度,自擬題目,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;文體不限,詩歌除外。
夫童心者,絕假純真,最初一念之本心也。若失卻童心,便失卻真心;失卻真心,便失卻真人。人而非真,全不復有初矣。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
——李贄《童心說》
人生的旅程中,人們的確應經(jīng)常用“童心”這面鏡子,來審視一下自己日漸風化了的心靈。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 ——冰心《種一片樹葉》
我用前半生努力讓自己變成一個成年人,也許后半生該學習如何做個小孩。
——安德森
三則材料的核心話題是“童心”,圍繞“童心”,如何通過一件事,某些人的敘述,來反映作者對“童心”的認識?下面是一篇一類卷的學生考場作文。
回歸童心
鄉(xiāng)下的院子里有一片竹林,兒時,常常擺一張桌子,放置著略顯簡陋的棋盤,兩邊兩張大竹椅,便在那兒和爺爺對弈。
不過下的不是很有文化意味的象棋、圍棋,只是聊以慰藉的五子棋,從一開始下不到幾行就被擺平,到后來漸漸地能下滿滿整個棋盤,然后偷偷地移走爺爺?shù)暮谄鍝Q上白棋,便呵呵地笑。年少無知的我狂妄地許下豪言:“我要下遍天下無敵手!”爺爺只是寵溺地笑笑。微風陣陣,竹葉的末梢輕輕點在腦門上,似在輕笑我的“無知者無畏”,那是記憶中斑駁了的夏天,美好而又純真。
漸漸地,似乎悄無聲息間生活便改變了節(jié)奏,變成了全然不同的另一副模樣,我從原來的稚嫩無知中爬了出來,投向了我所以為的成熟獨立的懷抱中,眼底的好奇童真被打磨掉,取而代之的是對學業(yè)的勃勃雄心。依稀記得閑暇時回鄉(xiāng)下,看著爺爺特地擺好的棋盤,那茶色的棋盤棱角被磨得光滑了,那分明的楚漢界限被歲月模糊了痕跡,不禁讓我想起了爺爺彎彎的笑眼,似也成了一條模糊的曲線?!霸趺礃?,下一盤吧,爺爺還記得你小時候的豪言呢!”似乎被戳中了我一心想成熟的心。我紅了紅臉,略不耐煩地回了句:“多幼稚啊?!北愦掖业仉x去了。
時隔數(shù)年,當我為躲避日益繁重的生活壓力,緩一緩行得脫力的步子,又推開小院的門時,入目的依舊是那竹林,那棋盤,只是被歲月添了痕跡,又老了些,唯一不同的是多了兩個與歲月同老卻又返老還童的老頭,笑呵呵地搖著扇子,嘴里不斷念叨著“吃”,然后我看見棋盤上那個“將”的位置被另一種顏色的棋子吃掉,看見自家爺爺笑得得意忘形,眉眼彎彎如一條模糊的曲線,不禁笑了。
我終是迷了心的方向,童心、童真被生活打磨去了應有的色彩,忘記了該有的生活心態(tài),心因為歲月和成長麻木了,前進的步子自然沉重得讓我移不開腳,無論什么時候,那顆充滿童真的心都該努力跳動著?。∵@樣才能更快地,更輕松地前進!
我輕輕地笑出了聲,望著那兩個穿越了年歲的老頑童,揚起聲音:“爺爺,我回來了,我們下棋吧,五子棋怎么樣?”
爺爺?shù)拿佳坌Φ酶鼜澚恕?/p>
文章以“下棋”為線索來組織材料,寫了三個生活場景,構思精巧,三個片段中都貫穿對棋盤的描寫,布局精致。語言表達流暢,更重要的是文章通過描寫逐層揭示了考生對“童真”的理解,也啟迪我們“有核心概念的哲思型材料的記敘文” 是可以寫出“意蘊”的。
一、意蘊建立在對核心概念的準確理解基礎之上
從記敘文的選材和描寫中能看出考生對“童心”內(nèi)涵理解的差別。有些考生只是把“童心”理解成孩子的行為和舉動,比如寫爸爸與我搶雞腿,爺爺帶我去偷柿子。這些可能是孩提時代都做過的一些事,但放在成年人身上就是“童心”與“童真”了嗎?應該通過事件的敘述,人物的刻畫反映出“童心”的核心意味。像上文中第一個片段寫兒時與爺爺下五子棋,看考生的表述“竹葉的末梢輕輕點在腦門上,似在輕笑我的‘無知者無畏’,那是記憶中斑駁了的夏天,美好而又純真。”通過這樣點睛筆墨,表達了作者對童真的準確理解“無知者無畏,美好而純真”,這樣的“童心”確實是材料中三句話要表達的童心。
第二個片段寫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,眼底的好奇童真被打磨掉,取而代之的是對學業(yè)的勃勃雄心,童真隨著生活匆匆而去。最后一個片段寫我為“躲避日益繁重的生活壓力,緩一緩行得脫力的步子,再次回到院子”,“看見自家爺爺笑得得意忘形,眉眼彎彎如一條模糊的曲線,不禁笑了”。成年人的童真并非是兒童幼稚的舉動,而是對沒有過多功利的一種隨性率真的生活態(tài)度,而這樣的童真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或是能讓成年人審視自己的。
二、意蘊要從所有材料之間的關聯(lián)處領悟
有考生簡單截取材料三句話中的某些關鍵詞,比如“本心”“真心”“初心”進行演繹;或是抓住“該學習如何做個小孩”來行文。斷章取義,理解倉促,就不能反映其深層的理性內(nèi)涵。童心是本心沒錯,但也應該想到這樣的“本心”“初心”也應是冰心說的能讓成年人不斷反省審視自己的“童真”,也是安德森所說的成年人要學習的。綜合這些考慮,材料要表述的核心的意蘊應該涵蓋所有材料的內(nèi)涵。就像上文在描寫中表現(xiàn)了通過曲折情節(jié),表達了擁有“童心”的可貴:“有童真”——迷失“童真”——尋得“童真”,這樣的過程既形象表現(xiàn)了考生理解的“本心”“初心”是什么,也暗合了材料中“審視一下自己日漸風化了的心靈”和“也許后半生該學習如何做個小孩”,讓人驚艷,贊嘆考生的匠心。這樣的要求固然較高,但對于優(yōu)秀的記敘文來說,文章的意蘊不是簡單敘述就能表現(xiàn)的,需要我們深入理解材料,通盤考慮,深刻挖掘,才能表現(xiàn)出不同常人的智慧。
三、意蘊需要文章的層次來支撐
很多考生認為記敘文就是寫一些事,寫一些人,而忽略了考場作文需要的是通過所寫的人和事反映對材料的理解。所寫的文章雖能切題,但往往略顯單薄而幼稚。優(yōu)秀的記敘文也應該像議論文一樣,要體現(xiàn)其深層的內(nèi)涵,要有層次感。上文中考生不僅寫到了在自己童真的消逝,也寫到了“爺爺”童真的保持,文章在娓娓道來中不經(jīng)意卻很明白地表達了這一點。文章的意蘊在于不是簡單的呈現(xiàn)三個場景,然后說“爺爺”是有童真的,我要向他學習。而是在童心的“擁有”“迷失”“尋得”的跌宕中生動地詮釋了童心的可貴與葆有的艱難。很多考生的構思就是寫一個有童真的人做一件有童真的事,然后得出我們要保持這樣的童真,或我也要像他(她)那樣。兩種構思的區(qū)別在于后一種構思把事件簡單化處理,得出結論生硬,更不能深層地表現(xiàn)對“童真”的動態(tài)理解;而構思巧妙的同學能在文章中實現(xiàn)由此及彼的反思。優(yōu)秀的記敘文絕不是記一件生動的事,一個有特點的人,更重要的是要從中寫出考生對此深刻的領悟和理解的過程。
?當然“意蘊”除了語言的生動與優(yōu)美之外,也需要精準的描寫,圍繞文章想要表述的核心概念的特質(zhì)進行描寫,不游離于主題之外的描寫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描寫。在娓娓道來中能體味“碧螺春”的含蓄雋永,讓文章的意蘊隱隱而來。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 發(fā)表于《中學語文》2015年第6期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