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1.作為一種課型,公開課的所有元素和要點,應當與日常的課堂一致。所不同者,在“公開”二字。所謂公開,應是不加隱蔽,就其意義而言,公開課應當是面對面、毫無保留和遮攔地上課,其目的在于教學的交流、診斷、分析、研究、討論、評價;以此方式,研究教學現(xiàn)象,解決教學問題,展示教學成果,彰顯教學風格。在這里,上課只是手段,或評或賽,或議或析,才是目的,因此,公開課必須“最大限度地公開”,無論過程,還是結果,不僅對學生,更應對聽評課者。但事實上,公開課的表相里,隱藏著太多“不能說的秘密”——大家心知肚明,卻因為種種原因,不能,似乎也不便公開言說。
2.公開課要研究、解決的,必然是日常課堂里的教學問題,因此,公開課應當盡可能地接近于日常的課堂,盡可能地真實、自然。不做假,不作秀,不牽強附會,也不刻意雕飾,而應當像瓜熟蒂落,像水到渠成。所以,最能發(fā)現(xiàn)問題、最有助于解決問題的公開課,應當是原生態(tài)的,真實而充滿變化的課堂,而不是一切都預設好了,把學生可能有的思想、情感都裝在挖好的坑里,只等著學生往里跳——這樣的課可能完美,但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,因為它不是真實的課,不可能真正地發(fā)現(xiàn)和解決課堂中的教學問題。往深處說,這樣的課屬于嚴重誤導,甚至具有某種欺騙性。
3.我曾玩笑說:公開課上的師生關系,可能是最好的師生關系。平常的課堂里,師生彼此都是熟悉的,熟悉的地方?jīng)]有風景,對過于熟悉的人,也難有激情。而在公開課上,師生都是初相見,極像納蘭性德所謂的“人生若只如初見”,都愿意在對方面前展現(xiàn)、或表演出更好的自己。所以,老師對學生,總是很順從、很縱容,甚至“很討好”;學生對老師,因為被更多人關注,也總是很主動、很配合,甚至“很獻媚”。但是,這種關系不僅是臨時性的,而且是一次性的,彼此都可能像“臨時工”或“一夜情”那樣,不負責任,或者說不對未來和長久負責任。這樣的組合,很難體現(xiàn)出日常課堂中的師生關系和狀態(tài),很容易遮蔽日常教學中的矛盾和真相——須知,正常的師生關系,都有經(jīng)過艱難磨合而達成的充分了解,真正的課堂教學,也必然是建立在師生彼此熟悉和了解基礎上的。
4.公開課對“日常教學中的矛盾和真相”的遮蔽,原因有二:一是對公開課意義的認識錯位,二是對公開課目的的理解偏曲。過于強調(diào)展現(xiàn),有意忽視暴露,過于強調(diào)表演,有意忽視生成,公開課的價值僅限于努力展示最美好的一面,最精彩的一面,刻意回避執(zhí)教者的缺陷和不足,遮掩淡化所課堂暴露出的矛盾和問題。而其本源,既有組織公開課者的浮躁短視,也有執(zhí)教公開課者的利益驅動。尤其是在公開課與職稱評定、與獎金福利掛鉤后,無論賽,還是評,無論展示,還是匯報,對組織者而言,是無形的權力,對執(zhí)教者而言,也有上課之外的利益勾連。摻雜著太多非教學的功利因素,公開課自不免出現(xiàn)這樣那樣非教學甚至反教學的現(xiàn)象。
5.對一般教師而言,有機會上一堂公開課,親歷備課、導課、試課、磨課的過程,不僅能借此機會鍛煉提升,促進自己的專業(yè)成長,也能借此平臺表現(xiàn)自己的魅力風采,擴大自己的專業(yè)影響。但事實上,賽前的精心準備,反復演練,甚至名師指點,集體會商,在操作層面的精確算計,在預設環(huán)節(jié)的反復琢磨,不僅會消滌教師的激情,磨損教師的心志,更會刪削教師的思想,泯滅教師的個性。曾有教師跟我說到那一遍又一遍的磨課之煩:“用了全年級所有班,一堂課上到想吐,原先還有些想法,7、8個班上下來,什么想法都沒了,只有趕緊上完、早死早超生的念頭了。”而最終呈現(xiàn)出來的那堂課,往往就像被多番咀嚼的饃,不再有新鮮的滋味,或被精心雕琢的器具,可能精美異常,卻往往沒什么實用性。
6.體育的本義在強身健體,但現(xiàn)代的體育比賽,因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文化因素的摻雜,競爭越發(fā)激烈,這固然可以使人類更高、更快、更強,不斷挑戰(zhàn)生命的極限,但其價值,更多地成為少數(shù)人的表演,而遠離體育的初衷,甚至走向“反體育”。這頗類越來越花哨繁多的時裝表演:T型臺的價值,在于展示和推銷即將流行的時裝,但到大街上看看,有多少人穿著那些新奇、眩目的衣服?所以,時裝表演與人們的穿著脫節(jié),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無關,而只是一種表演的藝術——過于強調(diào)表演,過度呈現(xiàn)美好的一面,公開課,其實也如競技體育、時裝表演一般,不具有實際的應用價值,而只具有空洞的架子,花哨的形式。
7.正因如此,我曾說過:公開課可以看,不能搬,可以聽,不能學,甚至也不必學。道理很簡單,只需問問那些執(zhí)教者,為了這堂課,他們花了多少時間準備?經(jīng)過了多少次打磨和演練?——這樣的時間耗費,這樣的反復操作,哪里是真正的教學?哪里是常態(tài)的課堂?每個教師一周要上多少節(jié)課?每個學生一周要上多少節(jié)課?如果要求所有教師每節(jié)課都這樣準備,從教學目標、重難點的反復掂量,到每個教學步驟及銜接轉換的仔細權衡,從問題設計到細節(jié)處理,甚至每一句話的表述都細細推敲,然后,再到自己班里,甚至到別的班里,一次次反復演練,一次次反復調(diào)整修改,以求順達流暢精益求精——如果每堂課都這樣來,首先要被累死的,是教師,接著,就會是學生!
8.“教學就是無止境的相遇?!迸量?/span>?帕爾默說。對此,我的理解:教學,就是教師在課堂中和學生的精神與靈魂的相遇——這種相遇,應當每一次都是美好的邂逅,而非刻意的安排,應當每一次都是激情的碰撞,而非演練后的唱和。但在很多公開課上,我所感受到的,沒有美好,只有恐怖——教師在并不了解“學情”的基礎上,往往只是以自己一廂情愿的教學設計,不擇手段地將學生引入自己的教學設計,就像一個微笑著的狡猾獵人,那么胸有成竹,那么沉著冷靜,他們知道,陷阱是早已布置好了的,學生掉進去,只是早晚的事,只是怎么掉的事。所以我說過:“公開課是不可信的,因為機關重重;上公開課,尤其是喜歡和擅長上公開課的老師,也是不可信的,因為陰謀多多。”話雖難聽,尖刻,卻多少揭示了公開課的實相。
9.必須說到多媒體。這家伙就像馬克思所說的“幽靈”,近些年不斷在中國的教室里游蕩。尤其是優(yōu)質(zhì)、示范、公開課之類。無論何種學科,無論哪個年段,無論哪個層級,似乎沒有它的出現(xiàn),就不能優(yōu)質(zhì)、不能公開、不能示范。可實際效果呢?有很多眩目的課件,其實并非上課老師制作,所以在課堂上,除了聲光電,除了手忙腳亂的表演,除了虛假的熱鬧與繁榮,除了被教師(或者說機器)控制的程序和固定的模式,這樣的課堂,什么都沒有:沒有思維的碰撞,沒有思想的對話,甚至沒有師生有效的互動,沒有真切情感的交流——滿堂的媒體設計與包裝,再加上反復的彩排和預演,這樣的課,如同做戲一般,刻意,呆板,程式化,沒有思維的靈動,沒有激情的飛揚,沒有知識的生成與內(nèi)化,實在不知道,所謂的優(yōu)質(zhì)、示范,能從何談起。
10.使公開課得以成立的,在于“公開”這種形式,使公開課成為眾矢之的、千夫所指的,也是“公開”這種形式——忽視學生這一學習主體,而偏重于向組織者、聽課者、評議者展示和表演,使得公開課徒具公開的形式,而失去課堂教學的意義和價值。尤其是那種動輒幾百上千人觀摩的公開課,更是嚴重違背了教育和學習的本質(zhì)。我固執(zhí)地以為,教育和學習,都有著某種程度的封閉性和私密性,真正的教育和學習得以發(fā)生,不可能在眾目睽睽之下,也不可能在廣庭大眾之中,不可能是在被過度關注或窺視的情境里——我曾有幸在大型體育館聽過這樣的課,坐在最外圍的老師,甚至要用望遠鏡才能看到上課師生的表情,而那感覺,真有在動物園看表演的意味。
11.以公開之名,行“掩藏”之實,最集中的體現(xiàn)是對公開課的評議?;谌诵缘娜觞c,組織者和參與者的利益,無論專家還是學者,或現(xiàn)場聽課的老師,在“公開”評議公開課時,無論課上得如何,大都肯多于否,褒多于貶,頂多是喜憂參半、優(yōu)劣得所,遠不及私下評議、交流時的準確和深刻。這樣的云山霧罩,掩飾瑕疵,回避問題,使得公開課最終失卻了交流切磋、探究商討的功能和目的——如此費心費神,勞民傷財,既無大益于學生的學習,也無大益于教師的教學,更無大益于教學的研究與交流,這樣的公開課,還有什么樣的意義和價值?
原刊于《教師博覽原創(chuàng)版》2010年第3期,此次發(fā)布有修改。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