設神理以景俗,敷文化以柔遠
——海門中學學校文化巡禮(一)
郁祖槃? 沈振元
???
中華歷史名?!iT中學,將迎來百年華誕。名校的光榮而悠久的歷史,孕育和積淀出了燦爛的學校文化,它是推動教育進步與發(fā)展的動力。優(yōu)秀的學校文化孕育出優(yōu)秀的學校教育。三月的海門中學,百花吐艷,萬木爭榮,草長鶯飛,春色滿園??邕M校門,撲入視野的是電子廣告屏上兩條鮮紅的標語:虎步奔騰,百年老校開勝景;春風浩蕩,海中學子展宏圖。昭示人們,海中人正以昂揚的精神風貌創(chuàng)造驕人業(yè)績,迎接海中建校一百周年華誕。面對現(xiàn)代化的人文景觀,校門前的石制華表和校門廣場邊銘刻的海中歷史的“似水流年”的大理石字碑,不由人浮想聯(lián)翩,你會感受到兩百年師山書院的翰墨余香,聯(lián)想起一個世紀海門中學輝煌的歷史!感受到這座老校豐厚而獨特的學校文化……
?? 一、弘謇園尋根
??? “弘謇園”是2006年為弘揚張謇精神在“趙亭”舊址上興建的一處紀念性文化景點,位于海中第二排教學樓前面。提起“趙亭”,自然會想起張謇與其恩師趙彭淵的一段佳話。同治十年,青年張謇進入師山書院,拜趙為師,歷時三載,在趙的教育引導下,張謇發(fā)憤苦讀,學業(yè)精進并結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。光緒四年,趙告老還鄉(xiāng),不久病故。光緒二十年,張謇赴京應考,榮登榜首,高中狀元,授翰林院修撰。成名后的張謇格外思念恩師,光緒二十七年(1901),他親自撰寫《請建趙亭稟牘》;翌年回南通,與周家祿、沈之瑾等人一起,在“廳學灑掃公所之前,訓導署廨舍之后”,建造“趙亭”,撰寫碑文和對聯(lián)。碑文曰:“比與周彥生,沈仲瑜諸君集議,建亭學舍之后,畫像刻石,以志遺愛?!壁w亭兩側的楹聯(lián):“人通利則思其師,三年幾席,濩落何堪離第列;公魂魄猶樂茲土,衙齋咫尺,風流敢告后賢知?!弊阋姀堝浪麄儗Χ鲙煹木囱龊透屑ぶ椤V链?,我們自然會聯(lián)想到這段佳話背后許多感人肺腑的故事,聯(lián)想到他們對師山書院的眷眷學子之情。然而,更值得我們深究的是這位被張謇譽為“人師之職幟,學官之鳳麟”的趙先生對海門的貢獻及其在教育方面的重要建樹。趙彭淵、字菊泉,無錫人,同治八年出任海門廳訓導,至光緒三年離任,前后共八年,他為人正直,政績斐然,是位好官;他學識淵博,愛生如子,是位名師。正因為如此,《光緒海門廳志》將其列入“名宦列傳”,以表彰他對海門的功績;“列傳”特別強調他的教育思想——“教人以篤實為本”,“行文以雅正為宗”,更是值得我們繼承和弘揚的精神財富。古人一向十分看重人的道德文章,“篤實”者,忠誠老實之謂也,是人立身之基礎;“雅正”者,典雅純正,合乎規(guī)范之謂也,乃作文之要旨?,F(xiàn)在看來,“趙亭”,不只是尊師愛生的象征,而且是這位名宦碩師在海門的一座豐碑。雖然它早被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轟毀了,但張謇他們尊師重道,熱愛母校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代代相傳;趙菊泉倡導的“篤實”、“雅正”的教育思想亦薪火相傳,只要讀一下海中的校訓和校風,就會驚喜地發(fā)現(xiàn),其中鮮明地流傳著“篤實”、“雅正”的文化“基因”。
??? 弘謇園設施簡潔而意蘊深遠。園內一尊張謇的半身塑像,一幅趙菊泉的石刻畫像,以及相關的一些文字資料,但一字一畫總令人反復吟味,一磚一石常引人遐思無窮。我們仔細打量著眼前這方熱土,忽然發(fā)現(xiàn),這塊看似平常的土地,卻承載了三個時代的三所學校的興衰榮辱,演繹了近兩百年來海門教育曲折而輝煌的歷史。追本溯源,我們清楚地看到,今天的海中不僅與私立海門中學有著直接的傳承關系,而且與師山書院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——在地址上相重,在思想上相通,在文化上相襲。海中的校園文化,濫觴于師山書院,發(fā)育于私立海中,鼎盛于江蘇省海門中學。海中校園文化之根在師山書院。
?? 二、校歌旁聆聽
??? 海中的校歌有五首,不同時期的校歌,折射出不同的時代風貌,唱出不同時期海中人的心聲。用心聆聽校歌,確實別有一番情趣,別有一種感悟,你可以聽到時代脈搏的跳動,聽到歷史車輪的前行,聽到先賢的諄諄教誨,聽到海中人高歌奮進的足音……校歌作為校園文化的精品,常常是求真的科學,求善的倫理,求美的藝術,在聆聽中自然會受到真的啟迪,善的熏陶和美的享受,讓人如沐春風,如臨大海,美不勝收,樂而忘返。現(xiàn)在,讓我們一起聆聽一首上世紀三十年代私立海中的校歌吧!它是五首中最早的一首,樸實、凝練、厚重、雋永。
“巍巍我海門中學何光榮!
開創(chuàng)自民元,地傍圣人宮,
揭諸教條,明生以育,
養(yǎng)生以公,養(yǎng)生以公?!?/p>
首句以豪邁的心情唱出海中的“光榮”,可謂“立片言而居要,乃一篇之警策”,接下來的三句歌詞都是圍繞第一句展開的?!伴_創(chuàng)自民元”,點出海中創(chuàng)建之不平凡,她是在辛亥革命的風云中孕育,在民國建立的禮炮聲中誕生,她是新時代的產兒,肩負著崇高的歷史使命,這是何等的光榮??!“地傍圣人宮”,突出海中校址的神圣,她是在師山書院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學校,緊靠文廟,可以受到圣人孔子的教誨和傳統(tǒng)文化的熏陶,這里物華天寶,人杰地靈,這是何等的榮耀??!“揭諸教條,明生以育,養(yǎng)生以公”,強調高舉辦學的信條,踐行正確的辦學理念,在這樣一所學校里讀書深造是何等的幸運而光彩??!聆聽這首校歌,我們真切感受到厚重的歷史文化,“開創(chuàng)自民元”,我校創(chuàng)辦之期可定;“地傍圣人宮”,我校立校之地可證;“明生以育,養(yǎng)生以公”,我校育人之道已明。
??? “明生以育,養(yǎng)生以公”是值得我們反復聆聽的一句歌詞,從價值觀念上看,這一句反映了人本主義的價值取向,主張以生為本,學校的根本任務就是“明生”和“養(yǎng)生”,促進學生的全面發(fā)展,它同現(xiàn)代教育的辦學理念基本一致。所謂“明生以育”,就是通過教育,幫助學生學習文化科學知識,明白事理,使“虛靈不昧,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”。所謂“養(yǎng)生以公”,就是以大公無私的思想教育培養(yǎng)學生,使學生成為有理想、有道德的人。這是一條重要的教育思想。荀子認為:“公生明,偏生暗”。只有用“公”的思想教育學生,才能培養(yǎng)出棟梁之才。這里的“公”,顯然是民國初期孫中山先生倡導的“天下為公”的思想,它是傳統(tǒng)文化的精華,源自《禮記·禮運》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,選賢與能,講信修眭。故人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,使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幼有所長,矜寡孤獨廢疾者,皆有所養(yǎng)……是謂大同?!边@一理想同今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非常相似。這里的“養(yǎng)”是指培養(yǎng)、教養(yǎng)、修養(yǎng),只有通過較長時間的“養(yǎng)”,才能“養(yǎng)”成高遠的志向。“養(yǎng)”出人的浩然之氣,“養(yǎng)成”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習慣,正如白居易《寓意詩》所說:“養(yǎng)材三十年,方成棟梁姿”。
??? 總之,“明生以育,養(yǎng)生以公”的遺訓,為我們提出了一條正確的育人之道,值得后人學習和借鑒。
?? 三、楹聯(lián)下沉思
??? 學校辦公樓前,懸掛著一副別致的楹聯(lián):
上聯(lián)為:“不弄玄虛,不翻花樣,辛苦干從頭,看有什么成績”;
下聯(lián)是:“也當徒弟,也算老師,呼應成一氣,勉之這種精神”。
?這是上世紀三十年代海中知名老師邱竹師寫在校門兩側的楹聯(lián)。
邱竹師,又名邱漢生,海門三陽鎮(zhèn)人。他人格高潔,學養(yǎng)深湛,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;他熱愛教育,堅持真理,是一位值得后人敬仰的老師。上世紀三十年代進入海中任教,1938年春,日寇入侵海門,學校在淪陷前匆忙解散,學校分成三處,他毅然堅持上課;1942年,他和管劍閣等人一起,在通海行署主任茅珵(共產黨干部)的支持下,在三星鎮(zhèn)西北趙師鼎宅創(chuàng)辦私立海中(上校),并出任教務主任。他是一位有骨氣的知識分子,無論在日寇橫行時期,還是在國民黨反動派白色恐怖時期,都能保持高尚的人格和氣節(jié),“瘦骨尚堪千歷劫,我心清似水晶盤”,正是他一生精神境界的寫照。
細細品味這副對子,覺得他是為我們教師寫的,向教師提倡一種教風。我們說它“別致”,是因為它在白直的文字里蘊含著豐富的內涵,令人百讀不厭;在詼諧的語氣里透射出教育工作者的莊嚴使命,叫人熱血沸騰。他所提倡的教風,不是教師個人的教學作風、教學風格、教學風范,而是完全融入教學群體的教師的風度氣質和工作作風,使教學之風和教師之風有機地統(tǒng)一起來,成為一種完美的教風。具體地說有以下四點:
1. 求真務實的思想。教育是門科學,也是一種藝術,但教學的藝術性是附麗于教學的科學性的??茖W是老老實實的學問,來不得半點虛假和矯飾,不能故弄玄虛,不能亂翻花樣,不能嘩眾取寵。決定其需要的是求真務實的態(tài)度,嚴謹治學,務求真知,渴求真理;嚴格按教學規(guī)律辦事,講究實效;檢驗教學效果,不是看你翻了多少花樣,而是看你干了幾年之后有什么實際成績。這種求真務實的思想十分可貴,當今,教育界浮躁之風盛行,有些人心血來潮提出一個什么“理念”,東拼西湊搞出一個“模式”,未經實踐就寫一篇時髦的“經驗”,急急忙忙送到報刊發(fā)表,借此獵取名利,結果會謬種流傳,害人不淺。
2. 踏實苦干的作風。教學工作是項復雜的、艱苦的、細致的工作,因此,需要踏踏實實的工作之風?!靶量喔蓮念^”,無論教什么學科,都要從頭抓起,埋頭苦干,堅持不懈,一抓到底,才能取得好成績。若作風飄浮,投機取巧,弄虛作假,那肯定會誤人子弟,貽害無窮。
3. 謙遜好學的品格。教師的專業(yè)成長需要實踐和積累,《學記》說得好:“學,然而知不足;教,然后知困。知不足,然后能自反也;知困,然后能自強也。故曰,教學相長也。”教師雖然“聞道在先”,“術業(yè)有專攻”,在許多方面遠遠高于學生,但也不是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的人,在“傳道、授業(yè)、解惑”過程中,必然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惑,這種知識能力之不足與教學需要的矛盾是教師專業(yè)發(fā)展的動力。在解讀文本,設計教案過程中,教師往往感受到“不足”的煩惱,催生學習的欲望;在課堂上與學生對話中,常有“知困”的感悟;在教學反思時,卻有一種從“自反”到“自強”的清醒。由此,我們自然想起一代偉人毛澤東的教誨,要當好先生,首先要當好學生。而邱竹師先生則要求教師有“當徒弟”的意識,恭恭敬敬向優(yōu)秀教師學習,取他人之長,補自己之短,這種亦徒亦師的身份認同,這種謙遜好學,不斷進取的品格,是永遠值得我們記起的。
4. 團結協(xié)作的精神。教師勞動具有群體性特征,教師不能單獨完成一個班的教學任務,唯有團結協(xié)作,“呼應成一氣,勉之這種精神”,發(fā)揮群體優(yōu)勢,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。
上述四個方面合起來,就是一個完整的教風。沉思至此,我們忽然發(fā)現(xiàn),走廓左側有一則校長的寄語:“做力爭上游,精益求精的優(yōu)生,做不拘一格,廣納賢才的伯樂。發(fā)揚奉獻精神,端正工作之風,講究工作方法,鍛煉自我,服務他人。”它與優(yōu)良的校風一脈相承,直接傳承著邱竹師先生“亦徒亦師”的思想,表明當代海中人不愧為優(yōu)秀教風的傳人。
?? ?海門中學的學校文化是豐富多彩的,我們只是采集了她的歷史長河中的幾朵浪花。它是物質的,又是精神的;它是歷史的積淀,又是歷史的超越;海門中學的學校文化經過了數代人的努力和奮斗,是一筆不可估量的財富。它是潤澤師生心田的春雨,又是引領師生前行的大纛,它將深深的烙印在每個海中學子的心中,無論他們走到哪里,都會在他們不經意的言行舉止中得到辨認。教師、學生可以離開學校,但永遠離不開、忘不掉、抹不去的,是學校文化!正如王融在《三月三日曲水詩序》中所說:“設神理以景俗,敷文化以柔遠?!?/p>